_乡旅导报 乡见 稻花香里说丰年 | 晋祠大米开镰收割 单产测试1364斤

稻花香里说丰年 | 晋祠大米开镰收割 单产测试1364斤

人间最美是金秋,最美秋色是丰收。9月23日,秋分时节,晋源区晋祠镇2023“庆丰收 促和美”农民丰收节在北大寺村热烈举行。大寺荷风苑旁,200余亩稻田一片金黄,第一年试种的“晋16008”更是长势喜人,经山西农科院专家和村民围田测产,亩产达1364斤。

稻花香里说丰年。活动现场,丰收的锣鼓喜庆热闹,秧歌队踩着铿锵的鼓点,伴着甜熟的稻香热情舞动,尽情挥洒庆丰收的喜悦。展台上,晋祠桂花元宵、馏米、米粽、米酿热气腾腾,吸引众多游客驻足品尝。联合收割机在东侧稻田来回穿梭,伴随着机器的轰鸣,围田测产同时进行。

“开镰喽!”一声令下,“晋16008”试验田里,10余名庄稼把式快速挥舞镰刀,下手稳、准、快,一捆捆水稻霎时便堆成小山。经紧张人工收割、机器脱粒、磅秤,亩产1364斤的消息引起阵阵热烈掌声。

山西农科院研究员王广元介绍,“晋16008”是由山西农科院专家历经10余年培育出的梗型常规稻,山西省水稻中晚熟区生育期157天,其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产量高、品质好、抗倒伏、抗寒抗旱抗病虫害,达到农业部部颁优质2级标准。

如此高产得益于稻田的严格精细管理。华北地区独有的黑土地、有机农家肥和复流晋泉的浇灌,共同孕育了“晋16008”的独特品质。“在此基础上,明年将增加有机肥施用比例,严格田间管理,并在全省大面积推广种植,预计亩产可达1500斤。”王广元信心满满地说。

当天,专家还对晋稻优质新米的外观形态、色泽亮度等进行品鉴,感受晋祠大米独特风味,总结提炼晋祠大米食用指标特色,为晋祠大米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指标,推动晋祠大米品质提升。专家一致认为,晋祠大米颗粒整齐,大而饱满,质色透明,性软而韧,味香而甜,泛青色,爽口有嚼头。

近年来,晋源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,依托深厚的农耕文化传统和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,按照“区域化布局、标准化生产、规模化种植、产业化发展、集约化经营、品牌化打造”的思路,全面实施晋祠大米产业提升振兴计划,推行统一品种、统一种植、统一加工、统一包装、统一销售、统一品牌的“六统一”经营模式,出台并推行专项奖励补贴政策,提高村民种稻收入,调动村民的积极性,全区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,晋祠大米产业发展驶入现代化、园区化、标准化、特色化快速发展的轨道。

同时,积极完成晋祠大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工作,组织开展春夏插秧、暑期游学、金秋共享丰收喜庆等活动,积极开发晋祠大米符号价值,将晋祠大米打造成为代表太原地域农耕文化的品牌,做大做强乡村旅游新业态,让晋祠大米成为太原市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,开创“全域旅游+乡村振兴”新境界,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。

截至目前,晋源区晋祠周边11个村相继恢复种植晋祠大米,种植面积已达3500余亩,口感品质接近历史原汁原味,也实现了闲置资源盘活、集体经济壮大、农民稳定增收的喜人变化,晋祠大米重获“新生”。

“今年,我们还进行了稻蟹混养,1亩多稻田里水稻产量有1500斤,螃蟹2万只,稻丰蟹肥,达到了一田双收的目标。”山西晋之源农耕文化产业园负责人职卫东说,“下一步,将进行景观提档升级,再现晋祠泉域72盘水磨昼夜不舍的壮丽景象,并积极申报农业遗产、拓展研学游等新业态,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。”(卫红辉 杨润德 崔莉霞)

编辑:任生平

返回顶部